近日,有媒體援引microSD有關專家稱,三峽庫區發生新老滑坡變形和坍塌,壩下沖刷危及下游河岸,珍稀、瀕危物種面臨滅絕,並稱上海將是三峽最大“受害者”。對此,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
  一問:與蓄水前相比,現在記憶體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怎麼樣?
  鄭守仁:三峽工程1994年開工建設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庫區地方政府認真落實1992年經國家環境保護局審批的《microSD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確定的各項生態環境措施。據國家相關部門監測資料表明,庫區及相關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與蓄水前相比基本保持穩定。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影響未超出論證的預測範圍。
  二問:三峽工程是否會造成長江珍稀、瀕危物外接式硬碟種面臨滅絕?
  答:水利水外接式硬碟電工程對魚類的影響是可以通過採取措施盡可能消除的。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實施了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工程,建設了長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與珍稀特有魚類馴養救護中心。
  針對受淹沒影響的三峽庫區特有物種,如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採取了野外遷地保護、植物園保存和種質資源保存等措施。
  三問:有人說三峽水庫壩下沖刷對下游河岸造成威脅,是這樣嗎?
  鄭守仁:長江上游生態治理和三峽工程運用後,出庫泥沙含量降低,清水下泄使江水挾沙能力增大,對大壩下游河道造成沖刷。三峽水庫自2003年蓄水以來,沖刷的速度和範圍大於論證階段的預計,但河勢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尚未發生重大險情。
  四問:三峽誘發地震、庫區發生新老滑坡變形和坍塌的情況如何?
  鄭守仁:水庫蓄水之後,客觀上會改變臨水岸坡的水土條件,在局部庫岸地段產生失穩現象,這是所有水庫在蓄水初期都會遇到的情況。隨著時間推移,待庫岸水勢消長逐漸形成規律,水庫周邊水土環境變化將趨於平衡,達到新的穩定,發生地質災害的數量和規模都會減小。
  三峽地區地形、地質條件複雜,歷史上就是地質災害頻發區。三峽庫區經過多年治理,與蓄水前相比,險情險段數量驟減,因涉水部分引發的地質問題,其規模和程度均小於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災害,並且沒有一處因為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情況。
  三峽庫區從區域地質背景及深部構造特征來看,為弱震構造環境。大壩基礎的岩體完整堅硬,透水性弱,地質構造簡單。
  2013年,中國工程院組織國內權威專家對2008年至2012年5年試驗性蓄水階段進行科學評估。評估報告指出,蓄水期間水庫地震以微震和極微震為主,均小於初步設計論證報告中的預測值;地震發生主要地段與初步設計中預測的位置基本一致。三峽水庫地震的總體趨勢漸趨平緩,不會出現超過論證期間預測的震級。
  五問:有人指出三峽工程造成長江口萎縮,上海將是“受害者”,你怎麼看?
  鄭守仁:三峽工程建設對上海利大於弊。截至2014年6月底三峽電站為上海輸送了1046.5億千瓦時的電,相當於節約上海本地標煤用量3160萬噸。如果沒有三峽電力,上海勢必要在本地或蘇浙一帶興建4至5座總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的火電站或核電站。用三峽電站清潔、經濟、安全的電力對上海來說是最大的受益。
  其次,長江口仍然在增長,只不過每年增長幅度相對小了些。
  六問:三峽工程經過20年建設,綜合效益如何?
  鄭守仁:工程的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已全面發揮。2010年和2012年汛期,三峽工程先後兩次經受了入庫流量超過每秒7萬立方米最大洪峰考驗。
  截至2014年6月底,三峽電站累計發電7460多億千瓦時相當於替代標準燃煤2.55億噸,可減少5.68億噸二氧化碳、698萬噸二氧化硫及334萬噸二氧化氮排放。
  七問: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情況如何?
  張博庭: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是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的文物保護工程,經過20年辛勤工作,三峽庫區文物保護規劃中的1087處文物項目已基本得到妥善保護。
  八問:庫區消落帶的生態問題能解決嗎?
  張博庭:消落區是所有季節性湖泊和水庫都具有的特點。與天然湖泊不同,三峽水庫消落區具有反季節特征,為植被恢復提供了一定條件。2003年以來,多家科研院所在三峽水庫消落區開展了大量生態修複試驗和示範工作,初步論證了消落區植被恢復的可行性。
  九問:有人說三峽工程讓三峽雄偉奇特的美感降低,你怎麼看?
  張博庭:確實存在怎麼看的問題。蓄水前“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蓄水後則是“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雄偉秀美的三峽依然保持峽谷風貌。
  (原標題:九問三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v58pvasx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